时至立秋年过半 立秋十天遍地黄 江北酝酿一场好“丰”景
2024/8/16
“时至立秋年过半,立秋十天遍地黄。”8月7日,是24节气中的立秋。万物经夏季的繁茂生长而成熟,这一天的到来不仅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也预示着即将迎来收获。连日来,江北各地区有序推进秋收作业,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新区瓜果飘香,采摘一季甜蜜
立秋时节,瓜果飘香。在南京市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盘城,一串串葡萄挂在葡萄藤上,果农们在忙着采摘、分拣、打包、装运。值此丰收之际,2024“苏韵乡情 与宁乡约”南京江北新区乡村休闲旅游推广暨第八届盘城葡萄采摘季正式启动,奏响新一年的丰收序曲。
“今年葡萄节焕新升级为葡萄采摘季,同时配套甜蜜夜市、葡萄研学、骑行露营、金秋童玩等多重活动,燃爆夏秋。”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江北新区以盘城葡萄产业为基础,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研学体验、健康养生等农旅融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盘城葡萄”的“金名片”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南京市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盘城街道不断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拓展共富之路,持续推动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盘城葡萄种植园区面积8000余亩,其中省级绿优葡萄种植基地面积3500亩。种植有夏黑、阳光玫瑰、醉金香、巨玫瑰、金手指、蓝宝石、浪漫红颜、妮娜皇后等40多个葡萄品种。年销售葡萄700多万公斤,葡萄产业2023年产值达2.8亿元。
浦口生态种养,实现一田多用
水稻是立秋前后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嘎嘎嘎,嘎嘎嘎……”奇怪的是,在浦口区的稻田里,除了有茁壮的稻苗,还有鸭子在水田里嬉戏。近年来,浦口区坚持探索绿色、生态稻米栽培新技术,做好“水稻+N”种植模式,并以节本提质增效为目的,大力创新推广“稻鸭共养”等高效综合种植模式。
据了解,“稻鸭共作”是一种有机环保的绿色生态模式,该种养机制充分利用鸭子的杂食属性,吃掉田间杂草和害虫,并用鸭粪为土壤增肥,不仅避免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还会让种出来的水稻品质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同时,鸭子能够在田间自由活动和采食,比起常规养殖运动量更大,体质更健康、肉质也更加鲜美。
“稻鸭共作”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更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达到“1+1>2”的双赢效果。近年来,类似“稻鸭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南京各地越来越常见,据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统计,2020年南京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面积在3万亩左右,如今,全市综合种养模式面积已达5.5万多亩。
六合时令上新,秋风起采菱忙
夏秋交际之时,菱角进入盛产期,采菱人家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碌的季节。在六合区马鞍街道泥桥村山陈组的骏圣农业菱角基地里,菱角已进入采收旺季,提着菱桶采菱角的村民们也成了马鞍街道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个时候的菱角最好吃,淀粉含量足,生吃脆甜,熟吃软糯,供不应求。”菱角作为初秋餐桌上的时令美味,能清热生津、消暑解热,其中含有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更使其成为立秋养生进补的佳品。今年,骏圣农业菱角基地青菱和红菱两个品种的菱角共计50亩,从七月底起,基地的菱角采摘期约持续三个月。
“基地同一片水田里还会套种水芹,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据了解,六合区马鞍街道充分利用辖区资源,围绕水芹、茶叶、花卉等特色产业资源,创品牌、促融合,还积极探索农旅融合路径,以鲜嫩美味的菱角等农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水乡风情,多措并举带动农民致富。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