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4年10月18日
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张琳 让爱的“涓滴”穿石越山

2024/10/18

近日,“2024年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结果公布,南京市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琳成为南京4位上榜教师之一。

本报观察员 杨彩红

用爱掌舵,特殊教育“殊”荣不断

南京市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89年,前身为江浦县聋哑学校,2006年开办培智教育,实施12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作为浦口特校的当家人,张琳用心用情用爱带团队,努力做好“带头人”。她提出“致和”课堂改革思路,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素养导向的培智学校“学科+”育人模式,将学科知识、特教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目前,学校拥有一支由30余名教师组成的踏实奉献的“和美教师”队伍,其中86%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区骨干教师占比46%,他们和张琳一起带着12个教学班的100余名孩子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3名教师还参加了《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编写,为省内外资深教师开展多场专业培训。因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张琳先后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市“斯霞奖”、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好人”等表彰。

学校也“殊”荣不断——“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殊学校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省巾帼文明岗、省青年文明号、省“三八”红旗集体、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单位、市文明校园、市师德先进集体、市特殊教育有功单位……

“越过碍”,汇聚力量春风化雨

学校以“越过碍 悦有爱 ”为育人目标,全力实现“一个不能少”的教育公平,全面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和职业技能,形成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为此,学校成立“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秉持“建设、服务、创新、发展”工作理念,奉行“零拒绝”原则,积极用行动叩开家长心门。2016年3月,志愿服务队的老师开始上门。起初,多数家长抱着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的“三不”态度。但是,小水滴志愿服务队并未气馁,为了圆重度残障儿童的上学梦,服务队三人一组,定时、定点、定人,按计划奔赴在区内各个角落。

根据孩子的残障类别和程度,服务队对孩子运动、语言、认知、生活自理等方面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经校研判组深入研讨,为其制定出适宜的送教方案,定期为浦口区因身体极重度残疾而不能到校上学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

服务队的老师们长期坚持1+N模式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志愿形式,除了送教上门小组,还组建了“春日暖阳”康复小组、“大拇指”手语翻译小组等,坚持开展送教上门、手语翻译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通服务残疾学生“最后一公里”。其中大多数孩子居住在偏远的农村,每一次送教来回多数需要半天时间,但老师们依然不离不弃。

因为这份真诚和执着,抱着“三不”态度的家长们渐渐打开了心门,“不”这个字经过水滴的多次冲洗,渐渐看不见了,“理解、接受、信任”成为家长们统一的口径。

8年坚持,滴水穿石践守承诺

八年来,“小水滴”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6400小时。在他们“滴水穿石”般的坚持下,一个个难以置信的“第一次”在孩子们身上发生了。

孩子第一次从轮椅上站起来,第一次站在村口等着下班的妈妈;第一次主动张嘴,向老师“索要”饼干;第一次看到老师,手舞足蹈,露出婴儿般纯纯的微笑……孩子们的这些从“0”向“1”的重要突破,张琳如数家珍,也是她格外欣慰的瞬间。

她还记得,那名脑发育不全、不敢独自站立的孩子,在“水滴”的耐心安抚之下,通过游戏诱导克服恐惧心理,通过按摩刺激、器械辅助,动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一位因家族遗传低视力辍学在家的孩子,在“水滴”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学业。一位脑瘫智力低下,因为孤单、恐惧神志模糊、不能言语的孩子,在“水滴”的带领下,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对老师们敞开心扉。“小水滴”志愿者利用游戏,训练他的唇部肌肉,让他学会喝水,志愿者老师将香喷喷的小饼干放在他的舌尖上,训练他的舌头搅拌能力。从此,这个孩子脸上的表情变得阳光起来。

“小水滴”志愿服务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约定,也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承诺。特殊教育的路依然漫长,但张琳和她的“小水滴”们坚定地行走在特教路上,平凡却精彩,平淡却自豪。

上一条:主打省钱不“费爸妈” 一键“get” 葛塘遛娃好去处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www.njxjbb.com/content/2024-10/18/007841.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