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7月07日
江北文韵
上一版 下一版

插 秧

2023/7/7

□ 浦口/吴瑕

我一直觉得插秧是最有诗意的劳动,平整好的秧田似乎是一张稿纸,等我们下笔挥毫,把空白填满,不能留白,然后看着那插满了秧苗的稻田,我们似乎都成了丹青妙手。风吹过,绿色流波,不久之后,秧苗就郁郁葱葱地拨节、抽穗、灌浆,最后长成稻谷,成为滋养我们骨骼的粮食。我骄傲地站在田埂上唱: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培育秧苗是父亲的份内之事,几袋稻种,浇凉水、浇温水,那时候没有温度计,全靠手感。待到稻种长出白芽就可以下到地里去了。寒冷刺骨,父亲脱下鞋袜,把皲裂的双脚插入秧苗田里,犁、耙、耖、平整之后,挖出秧垄、排水沟,将一年的希望和春的气息从手指间悉心地撒下,最后盖上塑料布保温。天晴了,升温了,就揭开塑料布,让秧苗见阳光,自然生长。

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秧苗日渐壮实起来,追加几次肥料,待到5月初就移栽。走过花红柳绿的田埂,我们兄妹卷起裤腿下到地里一字排开向父亲学习,他左手轻弹,右手轻顿,熟稔的排比手法把一把把嫩嫩的秧苗插播成行距、株距相近的艺术品,对仗的绿色诗行从远到近,从田头到田尾。如镜般的空白稻田顿时绿色勃勃,摊开的是父亲的情怀。蝈蝈自发地用歌声为父亲点赞,青蛙也爬过来问安,吸人血的蚂蟥也绕道而行。额头、脸颊的汗水用袖子一擦,就手脚不停地用速度诠释劳动的欢愉和农忙的本色。我们惭愧了,把自己弄成一张弓弦,不用凝神就下笔挥毫。兄妹四个比赛插秧,看谁插得好插得快,嘴里鄙夷、斗嘴、揭短,手里插秧,一点也不落,却不伤和气。直到母亲过来喊我们回家吃饭夸我们速度快时,父亲兀自背起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到水里的秧要不深不浅才容易成活,秧苗行株、株株都有要求,一般都是行株间隔5公分,株株间隔3公分。也不要用绳子为界牌,把水稻田里所有的空白插满就算竣工。其实插秧非常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双手肘子还不能搁在膝盖上,以退为进向前走,一会儿就腰酸背痛,腿上还有蚂蟥叮咬、吸血,下雨也不停工,戴上斗笠,用塑料布披在肩膀上挡雨,一弯腰,依然要淋雨。 累得不想坚持时,父亲随手摘些桑葚喊我们兄妹吃了再干,或者许诺回家做两个荷包蛋犒劳我们,然后说:受不了嫌累就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跳出农门了。父亲就实施赏识教育,把我们几个孩子夸上天,还挑出话题群聊,出速度和效益,于是我们家总是比邻家先忙完。

一小块田插完了,洗手洗脚,在田埂上看几个小时前还是空白纸的秧田,一会被我们铺上绿色的地图,那是我们写好的稿件,赏心悦目的舒坦中,成就感和秧苗一样绿得爆棚。

或者是我们从小经历过插秧的考验,长大了的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咬牙承受不服输。这些年,在城市里,我依然保持着农民子嗣的质朴,即使再大的风雨来袭,我也像秧苗一样站稳不趴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美丽的池杉湖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www.njxjbb.com/content/2023-07/07/003513.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