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足健康能量,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3/10/13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要如何做好身心健康的日常养护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与江北的医师及专家对话,聊一聊常见的健康问题及各阶段人群的日常保健方法,共同补足健康能量。
江北新区妇幼保健所钱芳:孕产过程中孕妇健康当居首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及孕前保健工作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等等不断落实,如今我国的母婴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建议所有的孕妇,不管是第一胎、第二胎,还是第三胎,都应该接受规范的孕期保健服务。”江北新区妇幼保健所妇女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钱芳说道。很多宝妈在生二胎的时候都会忽略一些必要的保健项目。每个胎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染色体分裂和组合不同,胎儿的生长情况也不同。一般来说,孕期体检需要进行7-11次,有高危因素者,酌情增加次数。
早孕建册,建立孕产期保健档案,纳入妇幼保健系统,就会有专家团队对孕妇孕产期和胎婴儿的健康进行全程管理。不仅有区级的资源,还有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资源可利用,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安全,规范管理、定期检查、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动态全程监测,能够做到早发现早管理,病史、体检信息系统化,更有利于服务于孕产妇,确保母婴健康。
孕产期过程当中体重管理是个技术活。“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件事,不是孕妇体重增长越多,孩子越健康,孕妇通过提高饮食档次来补充营养,可是这种无节制地饮食会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过快引发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病症,还会增加巨大儿的概率。如果摄入过少就不能提供必要的营养素,也会导致胎儿营养不良,所以合理控制孕期体重是必需的。”钱芳向记者科普道。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控制在11-16公斤。江北新区妇幼保健所引进了法国尼姆大学中心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孕产期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设计的康复运动WAFF,以稳定盆腹动力为核心,修复整体生物力学与神经肌肉平衡,以科学、安全、高效的方式帮助女性实现整体机能康复。
孕妇在整个孕产过程当中会因为身体舒适度、激素水平的波动、心理认知的改变等因素产生抑郁情绪,孕妇的生理健康也被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后都会孕检做抑郁筛查。妇幼保健所会对有抑郁倾向的孕妇作心理疏导,将需要安排进一步治疗的孕妇同省、市妇幼进行对接,多方联动,在孕产全程为孕妇保驾护航。 全媒体记者 李梦凡
南医大四附院王群:“返璞归真”是糖尿病患者的可行之路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超过1.4亿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1.74亿。近日,记者走进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对话内分泌副主任医师、注册营养师王群。对于糖尿病人群,王群这样说——
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方式不当的共同作用。2型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基因遗传是引发糖尿病不可忽视的因素。王群提到,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期,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形成“节俭”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上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因此,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更容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在基因面前,我们好像显得无能为力。但王群提到,现代的很多糖尿病还是由于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导致的。至于基因的问题,她也乐观地表示,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基因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好。
网络时代信息发达,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方法也五花八门。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戒碳水、不吃主食,通过生酮减肥法可以有效改善体重等。王群指出,2型糖尿病大多由于肥胖导致,但这类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有害的,碳水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采取不吃主食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不仅改善不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还会损伤身体的其他功能,甚至有发生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选择治疗方法不能盲目跟风,最好是到医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合理搭配才是最优解。
保健品的使用也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消费误区,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购买者也缺少专业的服用指导。王群据自身的诊断经历总结出,现在很多患者对保健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人对保健品敬而远之,一些人又疯狂进补,两极化较为严重。保健品的服用要有选择性,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特医食品科研室。特医食品的制作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化学等提取方法,而是采用从食物中摄取,极大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元素,把药性降低,让营养提高。
在个人生活中,王群提出“返璞归真”才是大哲学。无论日常饮食还是保健品的服用,都要保留食物最原始的营养。层出不穷的调味料和科技感往往做的是食物的“加法”,健康的“减法”。同时,营养搭配要多样化,不同的食物提供不同的营养元素,每天人摄入的食物种类要达到12种,一周的种类要达到25种。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主食中搭配粗粮杂豆,新鲜蔬菜是标配,适当补充豆制品,再加上牛奶、坚果、水果等补充。在运动方面,建议一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分时段运动,还可以选择中式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等。
见习记者 马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岳莹莹:及时向外求助,规避“心灵病毒”
日常保健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心灵上的疗愈同样重要。我们要如何面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乃至心灵病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又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心理健康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岳莹莹。
据岳医生介绍,当前成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失眠等,老年人面对的主要症状有记忆力减退、痴呆,儿童常见情况有情绪波动大、易发脾气、不愿意上学等问题。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要重视自我心理健康,规避“心灵病毒”的侵袭。
对于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大家需要加强自我觉察。“这些状态的出现一部分是有诱因的,比如近期在工作中面临一些紧急任务、重大事项而引发的应激反应,这种就需要自我及时调整心态,并对当前状况进行全面分析,逐一进行解决。”岳医生表示。而对于没有明确原因的长期不良情绪,乃至发展出的疾病状态,最好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其进行调整。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呢?不要轻信网络流传的各种测试,岳医生表示,专业的PHQ-9、GAD-7, SCL-90等评估量表可以作为自我测试参考,且最好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评估诊断。当“情绪乌云”降临时,大家可以尝试网络搜索一些放松训练,或者列焦虑清单,试着进行自我调整。“体育锻炼是明确具有一定效果的,适当锻炼有助于解压和身心健康,此外要注意保持生活规律。公众可以关注‘中大心理’此类医疗官方账号,多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儿童及老人等易感人群需要的则是沟通和理解。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聊一聊,以相互理解促进问题解决,远比指责、批评来得更有效。老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善意的谎言”掩盖自己的真实需求,以期让子女放心。子女多留心、常陪伴就是预防父母患心理病症的良方。
针对家庭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记者还咨询了新区婚姻登记处的家庭辅导老师陆继兰,她表示,主动觉察自我情绪并表露需求至关重要。“很多人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发泄,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自我焦虑也面临再升级,这是不明智的,要主动将‘我很累’‘我不开心’这样的情绪告知家人,并说清楚自我需求,比如,‘我想一个人静静’‘能不能抱抱我’等。”同时要注意家庭沟通中的语气和语调,伸手不打笑脸人,相比雷霆的来势汹汹,每个人都更喜欢玫瑰的温和芬芳。彼此信任、加强沟通、积极肯定对方,这些都是在家庭中保持健康愉悦的“幸福配方”。
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