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4年02月07日
新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烟火作糖,唤醒“舌尖上的年味”

2024/2/7

一双巧手,一勺糖浆,十二生肖在糖画传承人樊林菠的手下“活”了起来。将糖画从乡野江湖、庙会市集带到金陵城的烟火繁华、市井长巷之中,江北新区非遗传承人樊林菠用一手非遗技艺在城市中复刻儿时的浓浓年味。

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

2分钟、一勺糖,画出舌尖上的龙年味道

“这是爸爸小时候的东西,叫糖画。”“看到糖画,年味更浓了。”在樊林菠的糖画摊位前,居民们手牵着娃娃,满怀欣喜与期待等候着属于自己的甜蜜出炉。以铜勺为笔,以麦芽糖浆为墨,樊林菠手稳神定,先描龙头,再画龙身,龙尾翻腾,四爪劲透,趁着糖浆的热乎劲儿,再附上一竹签,不到2分钟,一条腾跃之龙便跃然石板之上。

十二生肖、卡通形象、动物植物……糖画创作包罗万象,是充满年味的喜庆装饰,也是饱含童趣与巧思的民间手艺。拿到糖画的娃娃们总是先护着端详,惊喜于灵动的图案造型,再含上一口,心与口便融化于甜蜜。吃的是甜味,漫上心头的是年味。“很难见到糖画了,这就是童年味道,带着娃子来见识下,这也是一种传承吧。”居民张先生表示。

“80后”漫步糖画江湖,一门手艺串联祖孙回忆

民间手艺总是带着烟火味和时光积淀。“这门手艺承袭于我爷爷,他那时候做的是货郎买卖,走街串巷,专门卖糖画、糖葫芦、小面人。”樊林菠一边回忆一边介绍着。看着心里欢喜,这便是樊林菠与糖画的缘起。因为喜欢,不到十岁的樊林菠成了爷爷的“小尾巴”,看着、学着。一声声吆喝、一锅冒泡的麦芽糖串联起樊林菠的“糖画记忆”:“还记得爷爷一开始做买卖,挑的是担子,后来变成了小推车。那时候,三五分钱一个糖画,一个牙膏皮换个面人。”糖画于樊林菠而言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历久弥新的儿时光阴。

别看樊林菠现在一套描绘行云流水,靠的还是长久练出的手上功夫。“小时候不会画,就拿薄薄的复印纸盖在图画上描,每个图案大约描上个两三百遍,慢慢就能自己画了。”从用笔画到用糖画,从糖浆滴得满锅边到一气呵成,樊林菠由“皮孩子”一路成长为非遗传承人,也将这门手艺从老家连云港带进了金陵城。“2008年开始在南京专门从事糖画手艺,2019年成为了江北新区的非遗传承人。”今年40岁的樊林菠带着一手糖画技艺,在南京延续着与爷爷之间的甜蜜回忆。

以所爱为生计,处处皆是民俗展台

从前贩卖糖人赚的是生计,如今展示技艺,传承的是一份来自乡土间的民俗文化。随着大众对民间技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樊林菠开始接到社区、企业的邀请,在南京及周边城市穿梭往来,进行糖画的展示和教学。滁州、马鞍山、苏州、上海,樊林菠在南京“朋友圈”的一处处舞台上讲述着糖画故事。

让非遗之树枝繁叶茂,需要新生代的参与。“现在的小朋友对传统民俗见得少,但是一看到就格外喜欢。”樊林菠将糖画传承作为事业,也将非遗带入校园。编制系统课程,手把手教孩子们绘制糖画,中国底蕴、糖画传承。在一把小勺之间连通,每周一节的非遗手工课堂成为孩子们纵情领略文化魅力的鲜活场域,糖画技艺的未来也闪耀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间。基因被激活,文化也有了强劲的生命力,以樊林菠为桥梁,娃娃们与民俗文化双向奔赴。

红彤彤的春联、引人驻足的街头杂耍、民俗小摊前孩子们的笑闹……年味不仅是一桌好菜、家人团聚,还是长街上的人声鼎沸和代代相承的丰美文化。“民俗文化需要社会的传承,要不然就断了。”糖画看似不起眼,却是年味的载体之一。此时的樊林菠正奔忙在各个社区的年俗活动现场,让更多娃娃们见识糖画手艺,也唤醒人们舌尖上的年味记忆。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我能做的其实不多”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www.njxjbb.com/content/2024-02/07/006048.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