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5月13日
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点燃艺术火花:激发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五大策略

2025/5/13

□许慕云 / 南京安生学校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美育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当升学压力与艺术素养测评并存,美术课堂如何突破“边缘学科”的困境?我们聚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师生关系重构、教学形式创新到评价机制优化,探索激发中学生美术兴趣的“破局之道”——因为每一个涂鸦的瞬间,都可能是未来创造力的火种。

以爱育美:严慈相济的师生关系

“问题学生”往往因缺乏关注而用行为吸引目光。曾有一名七年级男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甚至给老师起外号。通过一次“糖与谈话”的引导,他不仅改正了行为,还成为美术课的积极参与者。教育需要“严而有爱,宽而有责”——既要规范行为,更需洞察学生背后的情感需求,用尊重和信任搭建沟通桥梁。

互动示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传统“教师画、学生摹”的模式易扼杀创造力。在国画课上,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调墨,再通过对比示范“墨分五色”的效果;素描选修课中,鼓励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既能巩固自身技能,又能帮助同伴理解透视、明暗等难点。这种“输入+输出”的模式,让学习更具成就感。

走出教室:自然与社会的艺术课堂

美术不应局限于四面墙内。八年级《用心灵接触自然》一课中,教师通过校园写生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再带领他们实地观察、创作。学生趴在地上画小草的专注,正是对“美源于生活”的最佳诠释。写生不仅能提升观察力,更能让学生重新发现身边的美好。

科技赋能:多媒体与VR的沉浸体验

借助技术手段,美术课可以“活”起来。例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时,用VR技术让学生“穿越”到北宋汴梁,体验画中市井生活;多媒体课件则能动态展示名画细节,让抽象知识具象化。这种创新课堂既符合时代潮流,也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

正向激励:评价机制点燃自信

“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肯定能激发学生潜能。一名起初不敢动笔的男生,因一句“用笔干脆利落”的鼓励,从此爱上国画,甚至带动家人一起创作。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而非结果,如设立“创意之星”“进步奖”等,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兴趣是美育的种子,需要教师用爱心浇灌、用创新培育、用科技赋能。当美术课堂成为学生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窗口,美育的“火种”便真正点燃了。

上一条:浦口外校初中部开展职初教师培训活动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www.njxjbb.com/content/2025-05/13/010225.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