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网”事 从“撂荒地”到“希望田”,他的“护田”密码是脚板
2025/6/27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每一寸耕地都是宝贵的资源。长芦街道作为新区涉农街道,耕地资源禀赋优越,土地利用率逐年提升。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耕地仍面临着流失的风险。
今年春天,长芦街道农田生机盎然。但白玉社区4号网格员侯奇志在例行巡查中发现,生产组一块田地处于闲置状态,杂草丛生、土壤板结,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其流失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如何盘活这块土地,成为网格员侯奇志的紧迫任务。“好好的土地怎么就荒废了?”他带着疑问深入走访了解。经了解,该地块原本肥沃且适宜耕种,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及村民疏于管理,导致土壤质量严重退化。
掌握情况后,侯奇志立即联系生产组组长,并多次组织人员实地勘察。
“我发现田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村民的种植意愿不强。”深入分析后,他对症下药,制定整改方案。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提升耕地的生产能力,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组织相关村民商议,耐心讲解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并分享现代农业种植的成功案例,激发村民的种植热情。
经过一系列工作后,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相继参与到整改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块流失的耕地很快恢复了生机——杂树杂草被清除,土壤结构得到了改良,新种植的农作物也茁壮成长起来。
看到这些变化后,侯奇志欣喜之余却并未松懈,因为整改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的长效管理和维护同样重要。为此,他联合生产组组长开展耕地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耕地能够得到持续、有效地利用。同时,他还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导村民发展高效农业与特色种植,提升耕地的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这片土地上的玉米、大豆、红薯长势喜人,侯奇志的做法也在乡村中传开,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列中来。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行走在乡间小路的网格员,是群众的“贴心人”、法治宣传的“播音员”、矛盾调解的“减压阀”,更是土地的忠实“守护人”。他们用“脚板”补“短板”,让“撂荒地”变成了“希望田”。
本报观察员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