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6月27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十年光阴 “度”量新区

2025/6/27

十年光阴,奔腾不息;一方热土,万象更新。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从农田到新城,从长江北岸的“后发之地”到国家级新区“增长极”……新区的十年,是一场以“度”为尺的发展征程。

【高 度】 十年筑起现代化新主城

南京,依江而生、伴江而兴。大江两岸融合发展,构成了城市别具一格的韵味。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是南京重塑发展格局、打开城市未来的必由之路,乘着拥江发展的东风,从昔日滩涂到而今大厦林立,获批成立十年,南京江北新区,一座现代化新主城跃然而生。

一个个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

过去,提及江北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长江大桥北堡与老浦口火车站,它们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给人以深沉的年代感。然而,如今在这片热土上,新区地标建筑与生态公园崛起,更多现代化的地标建筑正拔地而起,它们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江北新主城的固有认知。

穿行在江北新区滨江大道上,一路林园相映、锦带相连,一年四季常绿常新,不远处的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傲然屹立。它不仅是一座集会议、展览、办公及配套酒店于一体的国际级会议中心,更是江北新区的一处新地标。其屹立在长江之畔,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成为连接江北新区与世界的重要纽带,为南京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无形而强大的力量。

夜幕降临,华灯璀璨。与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一条马路之隔的江北新区市民中心,仿佛一只缓缓开启的“月光宝盒”,在夜色中熠熠生辉。这里不仅能为市民和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更成为了滨江风光带的亮点地标、城市客厅,展现着新区创新发展魅力。

城市文化“会客厅”跃然眼前

藏书90万册、阅览坐席3100余个、总流通265万余人次……去年10月1日,江北新区文化地标——江北图书馆迎来开馆。俯瞰南京江北图书馆,外形似一颗天然原石,富有艺术气息,已然成为江北新区的地标性建筑。

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从“流量”到“留量”,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江北图书馆打破传统,打造成为一个集文献参考、社会教育、产业信息服务、亲子互动、社交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会客厅”,推动江北新区现代公共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十年,一座城市的变迁,究竟有多大?鳞次栉比的高楼、干净整洁的道路、往来如织的车辆……顶山街道居民洪石华是土生土长的浦口人,在这里生活了71年,她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的获批,家门口“变身”核心区,“如今这样的城市面貌,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十年间,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建设如火如荼、形象不断提升……这些变化和成就,不仅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同样让居民可见、可感、可得。

从“发展洼地”到“创新高地”

白天,车流、人流在高楼间纵横交错的马路上穿梭,脚步所及的是奔腾着的“瞪羚”“独角兽”“哪吒”;夜幕降临,漂亮的玻璃幕墙被灯光点亮,窝在实验室不肯离开的工程师争分夺秒,技术攻关或许就在这一瞬间。这番场景在江北新区研创园每天都会上演。这片占地2300万平方米的热土,腾飞大厦、创源大厦、创智大厦、长三角科创圈总部基地、8849人才公寓等高楼平地而起、鳞次栉比,整个园区从江边的农场,变成科技感十足的产业集聚地,更有一大批省市级重点工程在紧张施工中,区域发展势头强劲。

十年前,交通不便、政策不多、区位不优,建设者们总担心楼盖好了,客商不愿来;如今,一边是住满企业和新秀的大厦、公寓,一边是不断加快施工进度的各个建筑,生怕优秀的项目来了,楼却不够用。各大园区创新创业的活力日益迸发;鼓楼医院、南医大四附院建设“加速跑”;核心区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蓝图有机更新……十年弹指一挥间,从起步到爬坡、从追赶到超越、从洼地到高地,新区的每一处变化都刷新着人们对于“新主城”的印象,大江奔腾,既目睹了新区的沧桑巨变,又照见这颗“江北明珠”的广阔未来,一座现代化新主城正蓬勃生长。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

【力 度】 十年谱写消费华章启新程

十年来,南京江北新区不仅在经济、产业、创新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消费市场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从最初的商业基础薄弱到如今的商圈林立,从传统零售到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特色街区百花齐放,跃升成为一片“消费热土”。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消费市场十年蝶变

十年前,南京江北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基础薄弱,消费选择相对有限。如今,随着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的日渐成熟,新区商业场景加速“生长”,呈现出从“零散分布”到“集群成势”的显著跃迁。

南京第二家山姆会员店落地江北新区、永辉超市南京首家“胖东来调改店”开业、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目前,南京江北新区已形成多个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集聚发展的格局,弘阳广场、金象城、永辉超市等27个大型商超全面开花,带动周边区域消费提档升级。

这十年,是新区商业格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型跃升之路,也是消费市场从基础供给向高品质需求转换的关键阶段。

政策“加码”精准有力,撬动市场活力

消费市场的快速跃升,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与持续加码。南京江北新区坚持以高质量政策供给为牵引,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以更具针对性的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2023年末,《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明确将南京市商业体系划分为五级商圈,江北新区被定位为高能级综合性商业功能区,江北商圈成为都市圈中心商圈。

此外,《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也对江北新区商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培育打造全国知名商圈,建设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为新区消费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围绕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片区定位,江北新区着力实施消费促进提质扩容行动,陆续出台支持汽车、家居、零售、餐饮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全面激发消费潜能。今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组织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260场,涵盖购物、美食、文化、娱乐等多个维度,不断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温度。

商圈加速崛起,构建全域消费新格局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南京江北新区不再满足于“消费总量”的提升,更注重“品质”与“体验”的同步优化。在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区持续探索以数字化、绿色化、人文化为导向的多元消费场景,努力构建全域消费新格局。

在数字消费方面,砂之船江北奥特莱斯实现80%以上收款终端数字化升级,成为南京首个数字人民币体验商圈。消费者在商圈内购物、就餐等消费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绿色消费方面,南京江北新区积极响应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居、汽车等重点品类的绿色消费。据统计,在江苏省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活动期间,江北新区共初审通过补贴申请6349辆,补贴金额高达6801.4万元;弘阳家居南京江北店在2024年“国补”期间实现销售额1.6亿元,成交订单6171单,展现出绿色消费的巨大潜力。

在人文化消费方面,江北新区不断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消费活动矩阵。音乐节、青年戏剧节、半程马拉松等活动接连举办,带动“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快速增长。英雄联盟LPL夏季赛总决赛、2025年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等大型赛事陆续落地,成为区域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刀郎、张学友等知名歌手相继在南京江北新区开唱,更是把商圈消费推向流量高峰。

十年,是跨越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是再出发的全新起点。站在成立十周年的新台阶上,南京江北新区将继续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模式创新,提升商业服务质量和政策支持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主城。

本报观察员 杨思楠

【速 度】 十年织就城市便捷交通网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骨架和血脉。2015年,地铁3号线支撑起江北两岸通勤;2017年,南京地铁10号线江北段开通;2024年9月,南京北站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今年,地铁4号线二期、地铁11号线进展加速,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即将建成,仙新路过江通道通车指日可待……江北新区用十年时间,将轨道交通从“纸上规划”变为“地上疾驰”,推动城市“蔓延生长”。

从“孤线过江”到“四线齐发”

长江浩荡,天堑曾锁南北。“从前我住在南京主城区,跨江通勤是让人最头疼的事。”在江北新区工作的张女士回忆。2021年,专为江北量身定制的4号线二期破土动工。这条被寄予厚望的“产城融合线”以惊人速度推进。截至目前,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盾构掘进里程突破2000米,完成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将进入穿越江底最低点这一重要阶段。通车后,从江北核心区到鼓楼商务区仅需20分钟,30万居民将受益。

纵贯腹地的11号线同样值得期待。这条重启于2023年的“换乘之王”正全力冲刺,规划中的车站如珠链串联研创园与中央商务区,将填补新区纵向轨交的空白。截至今年6月,项目整体进度约51.6%,20个站点中18座车站完成围护结构,16座车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30条盾构隧道始发,其中26条盾构隧道已经贯通,4条正在掘进。十年间,江北新区地铁轨道里程不断增长,同时增长的也是城市生长的维度。

长三角“枢纽之心”正在崛起

如果说地铁编织了城市毛细血管,那么高铁枢纽则锻造着新区的发展脊梁。2018年选址落定的南京北站,在全面开工后便按下“快进键”。作为我国规划的“未来枢纽”高铁站之一,该站建成后,南京“米”字形高铁网的关键“拼图”也将被补齐,形成“三站”联动新格局。

“南京北站建设现场靠近老山,地势起伏,地质结构相对复杂。我们会根据地质结构,制定精细的施工方案。”中铁建工集团南京北站站房3标项目部总工程师吴廷勇说。这座设计年客流量3600万人次的“未来枢纽”,将打通沿江高铁通道大动脉,全面提升东部地区向中西部、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十年前芦苇摇曳的江滩,如今正被钢铁脉络重新定义时空,而这恰是国家级新区对“速度”最深刻的诠释。

助推低空经济“飞”得更远

无人机运送快递,精准地服务于交通拥堵预测、智能出行规划……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不可忽视的交通“新概念”,江北新区涌现出南京韦博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无人机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应的软件生态也在不断扩展和精进,新区的无人机在空中展翅翱翔,更飞出特色、飞出了成效。

近日,大湾区—长三角无人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对接交流活动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数十家无人机及配套产业链企业携核心产品亮相江北新区,江北新区“天空智城概念规划”在会上发布。据了解,江北新区将打造低空产业发展共享智造载体,布局“天空智城”低空飞行器装备制造基地,规划建设共享工厂,涵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测试试飞、综合服务等多元业态。

通勤时间表从以小时计压缩至分钟;高铁枢纽将长三角的旅游地变得越来越近;无人机运送货品产生的轰鸣被更多人注意……江北新区的十年交通图景,最终凝结为百姓生活的切实改变。这些刻度丈量的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江北新区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持续践行。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精 度】 十年锻造高质量发展内核

当南京长江大桥的灯光,在夜色中第3650次点亮江面,江北新区迎来国务院批复设立十周年的历史性时刻。这片曾经阡陌纵横的土地,如今以毫米级的产业精度,在中国创新版图上刻下鲜明的坐标,而这一切是一场持续十年的精准产业实践。

精准定位:“两城一中心”

新区自设立之初,便以“研创经济”为核心理念,精准识别全球产业趋势,锁定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技术密集型产业。2017年,新区正式提出“两城一中心”战略定位:以“芯片之城”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以“基因之城”深耕生物医药研发;以“新金融中心”赋能资本与技术融合。

产业“精度”源于数据驱动,通过构建产业地图模型,识别全球供应链缺口,确保方向选择与创新前沿接轨。截至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汇聚上下游企业超500家,包括中国芯片设计十强企业半数落户;生命健康产业达1000亿元,集聚企业900余家,其中7家上市企业和5家医药百强企业。

强链补链延链:“精修”核心竞争力

新区十年间,以“补短板、强优势、延链条”为路径,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针对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强链,布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攻关,芯华章率先发布EDA 2.0研究成果,填补国产化空白;同时建设“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支撑智能化转型。

聚焦要素缺口持续补链,2020年成立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亚洲最大基因测序中心、质谱检测中心等六大技术枢纽,开放6000台高端设备共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超30%,世和基因、驯鹿医疗、药捷安康在新区助力下,完成上市与融资突破。

以金融赋能为抓手延链,新区设立500亿元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和21.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2025年资本管理规模突破6000亿元,形成“产融结合”闭环;针对新材料等传统产业,推动10家低效企业关闭退出,打造绿色产业链。迄今,累计落地产业链项目320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实现“引进一企、带动一链”的乘数效应。

精准发力:全链条协同

创新载体是新区“精度”落地的关键支撑,在关键技术攻关上,新区始终锚定“硬科技”前沿: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建成全球首个海外基地,推动微型双光子成像系统、创新药物Xcor瓣膜等5项技术突破。全国首创的“科创—产业—人才”融合模式,76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转化成果超200项,打造“121”创新成果转化社区。孵化企业构建“雁阵梯队”培育体系,依托工业软件科学园等载体,孵化独角兽67家、瞪羚38家,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600家。精准服务工具如“链通万家”小区自治平台,注册超40万用户,降低企业准入成本,实现“下车即园区”的创新生态。

面向2025年,新区“思想再解放·创新再出发”:科技创新聚焦“卡脖子”技术国产化;产业链深化“智改数转”,推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增长;南京自贸片区试点生物医药全链条开放,探索全国首创改革……十年光阴,江北新区以“精度”为尺,丈量产业升级之路。如今,新区的故事早已不限于经济指标,而是国家战略中一枚精密的创新齿轮。

本报观察员 杨凯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www.njxjbb.com/content/2025-06/27/010781.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