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非遗跨界融合 局校联动打造科普新范式
2025/7/25
近日,六合区冶山街道冶山社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程,六合区气象局携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为切入点,创新开展气象主题科普活动,为乡村孩子们带来沉浸式的科学文化体验。
作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气象智慧。从炼丝染色的温湿度控制,到晾晒环节的天气选择,近30道工序无不体现着古人对气象规律的精准把握。活动现场,科普讲师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绒花盆栽,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揭示传统工艺中的气象密码。“原来每朵绒花的绽放,都需要阳光、温度和湿度等多个气象要素的完美配合!”参与活动的徐同学举着作品感叹道。这种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气象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激活了科学思维。
为确保活动效果,六合区气象局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晴雨方舟”团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他们历时两周打磨课程,将气象知识转化为趣味实验:用矿泉水瓶模拟龙卷风形成,将防灾知识编成互动游戏,让生活中的寻常物件变身科普教具。
此次活动是六合区气象局“3+N”科普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该模式围绕六合同馨志愿服务总体要求,以气象科普为核心,整合高校智力资源、社区平台优势和科协专业力量,形成“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服务落地”的完整闭环。 来源:大美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