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群众幸福家园 长芦中心社区共绘经济发展蓝图
2024/10/11
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江北新区“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四大行动,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思路、新模式,推广优秀经验,助力长芦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即日起,本报开设“四大行动看长芦”系列专栏报道,集中展示社区建设长芦风采。
社区建设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是推动区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今年以来,长芦中心社区围绕新区“四大行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推动社区建设发展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努力构建群众幸福家园,共绘经济发展蓝图。
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家园”
长芦中心社区原是长芦街道的涉农社区之一,先后由11个村(居)合并而成,社区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使命,用好党建引领“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织密联系群众“幸福网”。
中心社区依托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着力构建红色精神家园:在“芦韵新风”党群服务中心,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拉近拆迁异地安置居民与社区的距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在辖区桃花山公墓烈士墓区,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挨家挨户走访残疾人家庭,全面摸底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与康复等多方面困难和需求,点亮关爱之光……
弘扬“红色文化”,汇聚“红色力量”。在长芦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不断更迭,精彩活动持续“上新”,更多的贴心便民项目“落地”,红色优势资源正积极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有力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绘就非遗传承“万亩良田”
作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长芦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其中达摩渡江、留左吹打乐、长芦龙灯、湾北小马灯等非遗项目均出自长芦中心社区,有多名省市级传承人。随着社区整体拆迁居民异地安置,非遗文化作为乡愁的情感纽带,是不少异地安置长芦居民共鸣的精神寄托。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心社区以非遗文化聚力,组建“湾北小马灯”志愿服务队,用志愿服务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用非遗文化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依托“芦韵新风”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文化宣传、展示、体验活动,让非遗被看见、被触摸;以“非遗进校园”为桥梁纽带,让非遗传承与青少年实现对接,让丰富的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催生着更加厚重的责任和使命。中心社区将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推广传统文化,让社区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万亩良田”。
擘画经济发展“建设蓝图”
今年新区“四大行动”的出台,为街道做好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心社区积极贯彻落实“四大行动”,不断优化辖区内营商环境,推动社区经济持续发展。
积极做好新材料科技园企业服务,为诚志清洁能源、木林森活性炭有限公司和扬子C4项目等企业开工建设提供用地服务保障;与毗邻辖区桃花山公墓的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拟共同维修通往公墓及企业的道路,优化营商环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牟尼峰周边企业环境整治项目,全力守护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全员参与招商行动,遴选骨干人员参加街道“四大行动”工作小组,学习专业知识把握优势资源;签约7家企业,“面对面”政策解读、持续性跟踪服务,结出招商引资累累硕果……今年以来,中心社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为推动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广泛开辟渠道、深入挖掘资源,形成浓厚氛围。
集思广益,共襄盛举。长芦中心社区将以开放的姿态,做好意向企业“信息员”、当好签约项目“店小二”,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欢迎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共同书写发展新篇。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